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党的组织生活的内容一般包括对党员进行党的知识、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有关业务知识的学习教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展党员,处理不合格党员等。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组织生活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去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则进一步强调,党的组织生活应当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结合党员思想和工作实际,确定主题和具体方式,做到形式多样、氛围庄重。
本文立足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对照当前各级各类党的基层组织开展党内组织生活的实际,就创新组织生活方式谈一些想法。
一、创新活动方式是提升党的组织生活质量的重要抓手
党的组织生活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党内日常教育方式,承载着增强党员意识、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修养的重要使命。一直以来,党中央对组织生活的内容均有明确的规定,各级各类党组织也均按照要求组织实施党的组织生活,但实际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走过场、任务式、应付式”等问题。在内容既定的情况下,要实现党的组织生活的预期价值,需要我们深度思考创新组织生活方式与提升组织生活质量的内在逻辑。
一般而言,一项教育内容或教育活动的推进,均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或形式。从实践看,形式、内容与效果三者的辩证关系存在四种情况和六种表现,即:无形式,无内容和效果;有形式无内容,无效果;有形式有内容,但不一定有效果;形式与内容适当,有效果。基于这一逻辑,创新党的组织生活方式进而实现组织生活质量提升,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 要立足新时代党员群体的特征,创新组织生活方式,进而提升组织生活质量
要针对不同类别、不同领域的党员设计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生活方式。当前,党员群体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思想普遍活跃。在互联网时代,党员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元、迅速的,获取信息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这对丰富党员的知识储备、实现知识更新,带来积极意义,但同时也会对党员的思想带来冲击,甚至混淆或模糊价值判断,进而给党的组织生活内容入心入脑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我们在创新活动方式下功夫。二是领域特征显著。这指的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等不同就业领域的党员,青年、中年以及退休老同志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党员,城市、农村等不同生活方式的党员,在思想认识、政治觉悟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不同领域的党员群体,自然会对党的组织生活方式提出差异化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分层分类,针对不同党员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
2. 要围绕新时代党的组织生活的内容及需要实现的目标,创新组织生活方式,进而提升组织生活质量
党的组织生活的内容及其所要达到的目标,归根结底就是要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实现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所谓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主要是指基层党组织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予以全面落实的功能。基于这一要求,创新党的基层组织组织生活方式的着力点有:一是党的组织生活要激发党员的政治热情,通过加强党内的政治教育和纪律监督,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党的组织生活要激发党员做群众工作的热情,通过积极作为、主动实践,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和服务群众,把群众牢牢团结在党的周围。
二、当前党的组织生活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当前各级各类党组织开展党的组织生活的实际,教育管理监督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组织生活方式创新不足是其中之一。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主体参与性不足
党员始终是党的组织生活的主体,唯有党员全程、全面参与,才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进而激发其政治热情,增强党性修养。从实践看,当前党的组织生活大都是自上而下的被动接受式,即上级党委制定要求或明确标准,基层党组织按照既定要求被动实施。在基层党组织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是“班子成员设计定稿、普通党员被动参加”。这样一来,党员基本处于“不动脑筋、不用思考”。一项针对机关党组织执行组织生活制度的调研指出,机关党员在参加“三会一课”时,存在“人在心不在”的情况。
2. 群体特征不明显
在新时代党员群体性特征十分显著,但当前的党的组织生活开展中,基本上是统一标准、统一形式,做到分层分类、针对专门领域专项设计的不多。这样一来,一些党组织的组织生活陷入了基本一个样的状况。以党课为例,一方面,在课堂形式上,大都采用灌输式,在一些可以采用互动教学的党员群体中缺少交流、分享、论坛等方式;另一方面,在授课内容上,按照上级的总要求简单照搬,而没有立足所在党组织的党员思想和工作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如,在“两学一做”中,不同领域党员其认知水平、工作状态、发挥作用的立足点不同,因此授课内容的侧重点、活动开展的时间安排、立足岗位发挥作用的要求等应有所差异,但一些党组织就直接照搬,导致效果不理想。
3. 时代特征不显著
从党的组织生活的实现方式看,既要传承传统的有效手段、举措等,更要追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信息技术。这里的时代特征不强,指的是党组织不能有效结合教育的内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或者把党的组织生活、学习网站等同于一般的学习内容、一般的学习平台来运用,进而出现了“形式化、同质化”的误区,存在虽有形式但效果不佳的问题。如,一些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开展,均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互联网技术,但存在“为了形式而形式”的问题;一些党组织运用互联网推进党的组织生活过程中,其特殊性彰显不够,即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形式为内容服务的针对性不足。
4. 政治仪式感不强
党的组织生活会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是每一名党员洗涤思想触及灵魂的机会,必须要营造一定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既要求党员自觉重视每次活动,也要求党组织做好环境布置,创设好庄严隆重的活动氛围。但从实践看,目前党的组织生活的政治仪式感有待提升。一方面,党员缺乏对政治生活深刻意义的准确把握,理解不深刻,认识不到位,把组织生活当成一种负担、一个累赘,在参加组织生活时精气神不足,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党组织在组织过程中,场地布置随意、氛围营造马虎,进而不能给予党员身心的触动。
三、创新党的组织生活方式的主要路径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明确,党支部应当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经常、认真、严肃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基于这一目标,创新党的组织生活方式的路径主要有:
1. 以调动积极性为立足点,创新党的组织生活方式
要始终围绕激发、调动党员这一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党的组织生活方式。总体而言,就是要让党员全过程参与、全身心投入。首先,在实施“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中,要在谁主持、谁发言、选择何种形式、安排哪些内容、达到什么效果等环节上,事先主动征求党员意见,主动让更多的党员参与进来,事后多听取党员反馈意见和改进措施,改变过去的指定主持人、指定发言人、指定形式等等,让党员真正成为党的组织生活的主角。有条件的基层组织可尝试党员轮流主持、轮流主讲、相互点评、角色扮演等方式。其次,在服务群众上,可探索党员义工制、服务积分制、交换服务等各种志愿服务方式,调动党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此外,在日常学习上,可探索菜单式、点播式、互动式、沙龙式等组织生活方式,提升党员的参与度。
2. 以增强针对性为立足点,创新党的组织生活方式
要针对不同领域群体党员的特征,创新党的组织生活方式。这当中的重点是,做到分层分类。首先,要针对不同群体党员的思想实际,分层分类创新教育方式。如,针对党政机关内的党员,这一领域的党员具有受教育程度较高、理论基础较为扎实、政治觉悟较高等特征,在开展党的组织生活时,其标准和要求可严于其他党员群体。又如,针对新兴领域的党员群体,根据其思想活跃度高、关注社会热点、对社会思潮较为敏感等特征,既要注重严肃规范,也要彰显灵活多样,尤其需要深入党员队伍中开展调研访谈,弄清这一党员群体的所思所想,进而设计契合的活动方式。其次,要针对不同群体党员的工作生活实际,因地制宜创新活动方式。如,针对一些退休党员年龄偏大、活动不便但积极性较高等特征,设计党的组织生活方式时,可采用楼小组活动、送教上门等方式;又如,针对新兴领域党员流动性较强、工作节奏较快等特征,在组织生活的时间、场所选择上要因地制宜、见缝插针。 3. 以彰显时代性为立足点,创新党的组织生活方式
要立足时代变化,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不断优化党的组织生活方式。首先,要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各类党员学习教育平台。引入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互动式交流媒介,探索开展微党课、在线学习等多样化方式,增强党的组织生活的便捷性、灵活性、交互性。其次,要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平台。通过建立网上互动式社群,实现党员与群众的实时互动,通过在线调研、在线发布等方式,第一时间关注群众诉求,最大程度整合优化资源,进而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快捷性、精准性、有效性。再次,要运用互联网技术,有效管理监督党员。通过建立相应的党员教育管理平台,实现自动记录、自动留痕、自动评价,进而提升党员管理监督的科学性。
4. 以增强仪式感为立足点,创新党的组织生活方式
增强仪式感,既要求党组织在环境布置和营造上,做到氛围庄重,更要求党员在活动开展中做到用真情、讲真话、动真格。首先,在环境布置和营造上,各级各类基层党组织必须突出严肃庄重。如,要求党员必须别党徽,会场必须挂党旗,有必要时播放相关音乐。其次,活动开展中,每位党员必须用真情、讲真话、动真格。以组织生活会为例,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组织生活会的核心主题,这是实现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效武器和有力手段。要增强仪式感,需要党员主动亮出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做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直截了当、不绕弯子、不兜圈子,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带头示范。只有领导干部诚心诚意接受批评,其他党员才会打消顾虑、真心实意地给领导干部提意见,批评和自我批评才不会遮掩掩、避重就轻,最终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
[2]陈志峰.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问题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5期.
[3]曹红珍.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实效性研究[J],工会论坛,2012年第6期.
[4]杨培英.转变思路调整战略努力打造“菜单式”教学预案[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